
1、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
宋/高15.8厘米 口径22.8厘米 足径11.5厘米
花盆呈六瓣葵花式,折沿,口沿边起棱,深腹,圈足。内外施釉。盆内釉呈天蓝色,外壁釉呈玫瑰紫色。
外底涂抹酱黄色釉,有5个圆形渗水孔,隙地刻有标明器物大小的数目字"七",并有清代乾隆时内务府造办处玉作匠师所镌楷体"建福宫"横排、"竹石假山用"竖列款识。
钧窑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钧台与八卦洞附近,钧窑因"钧台"而得名。钧窑的设置与宋徽宗有密切关系,北宋晚期,宋徽宗为了装点位于开封城东北隅的皇家园林"寿山良岳",曾在江南设"应奉局"大肆搜刮奇花异草、怪石树木,通过"花石纲"运往开封。为此,需要大量用来制作盆景的花盆。而当时禹县窑所创烧的天蓝釉、铜红窑变釉瓷器,光怪陆离,绚丽异常,最适合用于制作花盆,因此被宋徽宗相中,于是就在此设窑,专门为皇家烧造花盆、花盆托、出戟尊等陈设用瓷。这类瓷器的釉色有天蓝、玫瑰紫、丁香紫、海棠红等。其外底或足内墙多刻划从"一"到"十"的汉字中的一个,数目字越大,器物的尺寸越小。同样型号的花盆与花盆托配套使用。


2、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托宋/高6厘米 口径19厘米 足距8厘米
花盆托呈六瓣葵花式,敞口,折沿,底坦平,底下凸起葵花形窄圈,圈下承以3个如意头形足。内施天蓝色釉,釉面有"蚯蚓走泥纹";外壁施玫瑰紫色釉,外底涂酱色釉汁,并有刻划的数目字"十"。
此种刻划数目字"十"的葵花形花盆托应与同式样的刻划相同数目字的花盆配套使用。数目字"十"表明是同类器物中尺寸最小的。
"蚯蚓走泥纹"是钧窑瓷器釉面特征之一。部分钧窑瓷器在窑内烧成时,釉面自然产生类似于蚯蚓在泥土上爬过时留下的痕迹,故曰"蚯蚓走泥纹"。

3、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
宋/高32.6厘米 口径 26厘米 足径21厘米
尊造型仿古铜器式样,喇叭形口,扁鼓形腹,下呈以外撇圈足。颈、腹、胫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,俗称"出戟"。通体施月白色釉,釉内气泡密集,釉面有骗眼。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烧成时釉层熔融垂流,致使釉层变薄,掩映的胎骨呈黄褐色。圈足内壁刻划数目字"六"。
传世宋代钧窑瓷器以各式花盆、花盆托最为多见,出戟尊较为少见。见诸报道的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,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5件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、1件丁香柴釉出戟尊、1件葡萄紫釉出戟尊等。

4、龙泉窑青釉弦纹瓶
宋/高31厘米 口径10.4厘米 足径113厘米
瓶洗口内敛,细长颈,斜肩,扁圆腹,圈足。通体凸起弦纹七道。胎体洁白。里外满釉,圈足内亦施釉。釉面开片,釉色粉青,温润如天然美玉。足底胎、釉交接处泛火石红色。器身弦纹凸起处的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垂流变薄,隐露白色胎骨,更加衬托出青釉之美。
此瓶形体端庄挺拔,装饰简练,堪称宋代龙泉窑青瓷中质量上乘之作。

5、龙泉窑青釉贯耳弦纹瓶
宋/高31.5厘米 口径10厘米 足径11.7厘米
瓶撇口,长颈,溜肩,垂腹,圈足。颈两侧对称置管状耳,俗称"贯耳"。颈部在耳的上下各凸起弦纹两道,腹部阴刻弦纹两道。里外及圈足内均施粉青色釉,釉层凝厚,洁净无疵。圈足底边无釉,露出灰白色胎骨。
宋代龙泉窑以烧造青釉瓷而闻名于世。这件贯耳瓶造型仿古代青铜器,不但形体较大,而且釉色纯净,堪称难得一见的代表宋代龙泉窑制瓷水平的佳作。

6、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缠枝花卉纹梅瓶宋/高26.6厘米 口径5厘米 足径8.5厘米
瓶小口出边,短颈,溜肩,肩下渐收敛,圈足。通体施青白色釉,腹部刻划缠枝花卉纹,装饰花纹区域之上、下各暗划弦纹一道。从胎、釉特征看,这是一件宋代景德镇窑产品。
此梅瓶造型比宋、金时期北方耀州窑、定窑、磁州窑烧造的形体修长的梅瓶略显粗短。所刻花纹在匀净的青白釉映衬下,若隐若现,给人以恬静素雅之美感。
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以盘、碗、执壶类器较为多见,瓶类器较少见。这件梅瓶胎质洁白细腻,釉质洁净莹亮,用手指轻轻叩击,声音清脆。虽历经千年,但仍完整无损、光致茂美,殊为难得。
上一篇:李小可:颠覆传统国画“以满求空”不留白 下一篇:论临池感悟 |